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现在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的是完整的人,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素质高尚的人,因此,品德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力加强对品德教育的力度,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品德。为切实提高小学品德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了解品德教研活动的最新技能与方法,掌握教学评价方法,推进和引领当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推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此培训方案。
二、培训目标
1、本次培训把全面提升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使参训的教师通过师德教育,能遵循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按需施教,工作能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做幸福的教育工作者,做社会的道德模范。
2、小学阶段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新课标、新课改的学习,了解品德教学及研究中的问题,掌握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掌握现代品德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引领能力。
3、进一步增强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更新知识结构,注重现代教育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结合具体案例,指导学员探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路径、策略和方法。
4、致力于使参训的教师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探索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创造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和谐气氛,发展教育创新能力,促进品德培养和学校教学的协调发展。
三、拟定课程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01 |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解析与教学指导 |
4学时(半天) |
02 |
问诊课堂,提高教艺 |
4学时(半天) |
03 |
分组讨论 |
4学时(半天) |
04 |
让学生过有道德的学校生活 |
4学时(半天) |
05 |
品德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更有思考力 |
4学时(半天) |
06 |
分组讨论 |
4学时(半天) |
07 |
对当前德育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
4学时(半天) |
08 |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优质课)观摩现场互动 |
4学时(半天) |
09 |
德育的魅力无处不在 |
4学时(半天) |
10 |
也谈小学品德课程的有效教学 |
4学时(半天) |
11 |
分组讨论 |
4学时(半天) |
12 |
信息技术背景下品德学科新课堂探讨 |
4学时(半天) |
13 |
师生沟通 |
4学时(半天) |
(可根据需求备选课程)
四、拟聘专家
1. 杜时忠: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英国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高级访问学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德育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理事,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德育》杂志编委,国家人文社科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2.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 檀传宝是全国及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3. 张爱国: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现任湖北省粮食局局长、党组书记。
4. 王一凡: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德育研究室主任
5. 李太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担任中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科普硕士)委员 ,湖北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6. 高德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五、专家资源
近年来培训、咨询经验及专家资源,拥有来自教育部国培专家师资库、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市教科院、湖北省内示范性中小学专家及一线骨干教师、全国特级教师等丰富专家资源。
六、培训形式及时间
采取省外集中培训与分组自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培训时间:2017年。
七、考核管理
由武汉华大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承担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对学员的作业、考勤、参与研讨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武汉华大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培训结业证书”。
八、服务收费
服务费用根据各院校具体服务要求,由双方商定,提供正式培训、咨询发票,具体付款方式双方协商约定。
九、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027-67867360 辛亚莉:13026160307
官 网: www.hsdnu.cn www.hdyjy.org.cn
Q Q: 799387830
邮 箱: 7993878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