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若要行的端,站的直,坐的稳,讲的准,必是一个有风范的人,一个可以称道的人。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可以称道的人。广大的高校教师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默默地工作在三尺讲台,为教育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付出心血汗水、贡献聪明才智,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生活在象牙塔里的教师,如何定位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呢?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笔者以为,要秉承“三要主义”即要立得住讲台,要成为笔杆子,要带好自己的学生,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找好自己的站位。
一个人若要行的端,站的直,坐的稳,讲的准,必是一个有风范的人,一个可以称道的人。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可以称道的人。广大的高校教师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默默地工作在三尺讲台,为教育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付出心血汗水、贡献聪明才智,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生活在象牙塔里的教师,如何定位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呢?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笔者以为,要秉承“三要主义”即要立得住讲台,要成为笔杆子,要带好自己的学生,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找好自己的站位。
一、要立得住讲台
当教师就得上课,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老师讲课,而且讲好课,把课立住,你才有当老师的自信。讲课就得登台亮相,讲台虽小,但容量很大。你一开口,你要讲什么,讲台下几十双甚至上百双渴求知识、拥抱文化、探寻真理、发掘思想、热爱智慧的眼睛,都在打量你,聆听你。你要有所敬畏,小心谨慎。讲课需要一定的功底和技巧。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板凳要坐十年冷,其中的甘与苦,心中自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主张教学“四化”方针:即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达到教学过程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尤为重要,要学会抓住学生的心。哪怕学生对课程本身不感兴趣,如果学生对讲课的老师感兴趣的话,那也算是很大的收获,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亲其师,信其道”,加上教师有意识的引领,学生就会自发地学习。对于科学和真知,老师要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学生耳濡目染,跟从老师,必有所获。老师就是学生知识的导游,告诉学生哪里可以驻足揽胜,哪里还是原始风貌,还有待于勘探和开发。
二、要成为笔杆子
毛泽东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成为笔杆子。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会自己动手写文章,不要或少要秘书代劳。小平同志讲:“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笔者要说的是:大学老师一定要拿好笔杆子,不管是粉笔、钢笔、毛笔、铅笔,还是当教杆使用的电子笔,同时,要成为真正的“笔杆子”。
大学老师是普通人眼中的文化人,是学者。高校重在以文化人,大学老师何以体现文化人的气质,展现自己的才华?文以载道,大学老师除了授课外,还需成为笔杆子。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研究方向,写出好文章。大学里考察老师的绩效包括职称的评定有一项就是科研成果,就是要求有一定的课题项目和一定数量的学术性文章。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千百年来文章向来是文人存身立世的根本。你读到《陋室铭》,就会想到刘禹锡;你读到《醉翁亭记》,就会想到欧阳修;你读到《爱莲说》,就会想到周敦颐;你读到《荷塘月色》,就会想到朱自清;你读到《围城》,就会想到钱钟书。古今有成就的文人,大都让今人景仰不止。
“爬格子,吃字墨饭”,应当是学人应有的功课。什么是“以文化人”?笔者个人理解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小平同志讲:高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去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因此大学老师应当写出优秀的文章,来影响和带动学子们奋发向上。大学老师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使教学和科研不再是两张皮。当然写文章绝不是单纯为评职称而写,有的老师一评上相关的职称,就不再写了,这是半截子革命家,不彻底的学者,这是标准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当然也不排除有述而不作的,但毕竟是少数。评不评职称,那是评估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外部力量的设置,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一种学人或公知的担当精神,不能丢;教师“有其荣必有其位”,信念不能丢,因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三、要带好自己的学生
老师是学生的对称。大学老师要带好自己的学生,既包括自己所带课程班级的学生,也包括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前者学生数量比较多,后者相对学生比较少。对于前者是一对多。老师要组织好教学,管理好班级,保证大多数同学课程能够通关,对达不到标准的,那就请其重修,绝不能够手软。对于后者是一对一。老师既要授课又要指导其完成学位论文,同时还要应对若干突发事件,付出的心血和时间要更多些。
笔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工作地点从南国到北国,从乡村到城市,从中学到普通高校再到重点大学,教过很多学生。对学校、教师、学生自然有一种很深的感情。因为学习本身改变了命运,同时,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确是人生的一件幸事。教师是集“传道、授业、解惑”三大功能于一身的,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教书育人也是学书育己。传道是以科学知识和真理来武装学生;授业授的是学生应拥有的基本的相关专业技能;解惑解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迷茫、困难和问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老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我曾对自己的研究生们说:“学生就是老师没有血缘的孩子。”对学生的呵护和关爱,不仅要关心他(她)的学业,还要关心他(她)的生活状态、思想动态等。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老师要慷慨解囊,尽力帮扶。对于自己所带的研究生,要因材施教,因人施育,一人一个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问题意识。恩格斯讲: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不仅要养成具备思维的逻辑性,同时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担当。对自己学生的成长,既要有严肃的批评,也要有和风细雨的谈心交流,还要有积极大胆的鼓励,让学生面对困难也不畏惧,面对挑战也不胆怯,充满干劲和树立信心。每年每当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即将送走自己培育了三年的学生,我都会恋恋不舍,同时又感到欣慰。可以说,老师是同学生一道成长的,教学相长是永无止境的。老师对学生的愿望就是:青出于兰而胜于蓝。一个老师,一生能够教出几个优秀的学生,足慰平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可能是对老师劳动一生最好的回报。